今年7月至8月期間,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民族學學院師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開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田野調查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為地方高質量發展貢獻高校力量。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民族學學院師生受邀參加“2023年湖北省來鳳縣綠水鎮第二屆鳳頭姜‘綠水青山·姜繪更好’推介會”活動
此次田野調查由東北大學民族學研究生組成調研組,在來鳳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與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人大產業調研組一道深入來鳳縣翔鳳鎮、綠水鎮、百福司鎮等3個鳳頭姜主要種植區,走訪種植農戶51戶、鳳頭糟姜手工作坊38家、食品加工企業5家,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鳳頭姜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人物訪談。調研期間,東北大學師生收獲了關于鳳頭姜種植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
來鳳縣鳳頭姜制作歷史悠久,因形狀酷似“鳳凰頭”,得名為鳳頭姜,其生產加工的歷史悠久。1998年,來鳳縣鳳頭姜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成為全國第一個原姜“綠色食品”。鳳頭姜表皮黃白、纖維少、辛辣味濃,大量用作加工成風味獨特的腌姜,主要銷往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武漢市和重慶市以及湖南省的張家界、常德、吉首等周邊城市。鳳頭姜的生產工藝,蘊涵了來鳳縣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智慧,具有濃郁的武陵山文化特色,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獨特味道。
來鳳縣百福司鎮沙道灣村村民采摘鳳頭姜
來鳳縣綠水鎮作為鳳頭姜的核心優質產區,其鳳頭姜種植面積每年約5000畝,畝產超8000斤,現已初具產業規模,有力促進了當地群眾發展增收。
如今,來鳳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鳳頭姜、藤茶等一批具有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的產業不斷拓展。通過田野調查,師生們深刻認識到,來鳳縣充分發揮“鳳頭姜”等特色品牌優勢,不斷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開發下游產品,完善產業鏈,行進在產業興旺、村民致富、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
來鳳縣百福司鎮田間種植的鳳頭姜
來鳳鳳頭姜
近年來,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民族學學院以校地共建的來鳳縣鄉村振興研究院實踐教學平臺為依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探索高校服務地方新路徑。其中,民族學學院已在湖北省恩施州開展調查研究多年,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傳統建筑等方面開展田野調查,為賦能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文/圖:譚雯心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