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史話共同體
漲海聲中萬國商 愛拼敢贏啟新航——關于古城泉州的對話
2023-07-14 10:01

泉州港.png

 古老而現代的泉州港石湖港區 陳英杰/攝


受訪者: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 陳偉平

              致公黨泉州市委會主委、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 丁毓玲

              中共泉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泉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局長 許穎穎


采訪者:本刊記者 劉雅


“百鳥歸巢,一行白鷺里。百鳥歸巢,千年一朝夕?!被⒛瓿χ?,一首由海峽兩岸藝術家聯袂演繹,

以中國音樂史“活化石”——泉州南音為創意的歌曲《百鳥歸巢》,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讓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球華人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唐宋以來,中原移民數次南遷,把中原音樂文化也帶入了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并逐步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南音文化。


雅樂千年,“和鳴”于今。兩年前,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6項世界遺產。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稱“刺桐”的泉州已有1700多年歷史。公元10-14世紀,泉州一派商船云集、文化繁榮的盛景,刺桐港更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


南音裊裊,唱不盡泉州港的濤聲依舊。上世紀90年代,泉州被聯合國認定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新時代這里又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行區。多元、開放、包容,正是泉州這座城市千年未變的本色、底色、成色。


古泉州何以燦爛奪目?新泉州如何再次揚帆、重鑄輝煌?就此,記者近日對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陳偉平,中共泉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泉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局長許穎穎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


記者:史學界有這樣一句話:“漢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宋元看泉州?!睆摹捌右环健钡健皷|方第一大港”,從歷史文化名城到世界遺產城市,歷史上的泉州有著怎樣的“天時、地利、人和”?


許穎穎:泉州,地處于東南沿海,枕山襟海,四季如春,素有“溫陵”之稱,其海岸線長,天然良港多。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先秦古越族人就在這里培育了古越文化。后來隨著中原人口的遷徙入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這里源源不斷地注入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讓這片熱土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西晉,大批晉人“衣冠南渡”來到泉州并沿江而居。由此,這條大河被命名為晉江。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及至中唐,黃河流域百姓再次大規模南遷。北宋末年,中原起烽火,“高宗南渡,民從之者如歸市”,泉州由此迎來第三次中原人遷入的高峰期。


于是,云集市井“十洲人”,市聲喧囂鼎沸,商賈接踵摩肩,……這景觀氣象頗似一幅南方海濱的《清明上河圖》,慰藉了中原人的“故園之思”和“東京夢華”之情。


在泉州先民的眼中,大海是親切的、永恒的朋友。定居于晉江兩岸的歷代中原移民,也和當地人一樣,與海相伴,向海而生,久而久之掌握了與海打交道的本領。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海洋文化經過長期互動、交融,形成了厚重的泉州文化。正是這種文化,賦予了泉州人愛拼敢贏、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和海納百川的氣度。

泉州刺桐.jpg

千年前,作為中國南方的四大港口之一,泉州港的商船就已東至日本、琉球、三佛齊(今印尼巨港)。10至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迎來了一個光耀史冊的繁榮期,形成了大航海時代前的“首個世界體系”,躋身這一體系中的泉州表現格外優異。那時,泉州港帆檣如云,一艘艘滿載絲綢、茶葉、瓷器的貨船紛紛出港,一批批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忙于卸艙。


在如今以泉州城區為核心的泉州灣地區,有22處具有代表性的古跡遺址,分布于自海港經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區的廣闊空間,它們集中反映了宋元時期泉州獨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間結構,涵蓋了行政制度、交通、生產和商貿諸多重要文化元素,體現了泉州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社會結構。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所認為,它們共同促成了泉州的崛起并蓬勃發展,對東亞和東南亞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在世界文化經濟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記者:從刺桐樹到刺桐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泉州港曾有過怎樣的繁華圖景?


許穎穎:泉州先民以及紛至沓來的蕃商行賈,給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留下了鮮明印記。


如今,刺桐樹是泉州的市樹,刺桐花是市花,在風中搖曳著別樣風情。唐代以前,在東南亞,這種布葉繁密、花開紅艷、旁照他物皆朱的喬木,讓泉州先民感到喜慶滿滿,便緊趕慢趕把它們運回故鄉栽植。刺桐樹在冬季葉子落光,春天開花,泉州老人都說刺桐先長葉后開花的年份,預示著五谷豐登,因此它又名“瑞桐”。


真正讓刺桐樹名揚天下的,是五代泉州永春人留從效,這位清源軍(即泉州)節度使(后封晉江王)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了然于胸。他治理泉州17年,功不可沒。當稅賦有了厚實的儲備,他立即重新加版修筑泉州城,并以超前的審美格局,命人沿著四面城墻環植刺桐樹。于是,“刺桐”成了泉州的代稱。


時光不舍晝夜,轉眼已是宋朝初年,以泉州為主要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迅速雄起。此時泉州遠離兵火,社會安定、民康物阜,對外貿易秉持平等互利原則,令各國心儀向往,于是出現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況。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這是北宋詩人謝履詠贊“造船之鄉”泉州的詩句。然而,古代船舶不論船身怎樣巨大、牢固,全賴風力航行。泉州官府為迎送蕃商、鼓勵貿易,也期望商船出入平安,每年都會在西郊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冬遣舶、夏回舶”兩次祈風盛典,向通遠王祈求賜風,保佑商舶在海上暢行無阻。主祭者還把祈風時間、地點和主要官員名字刻在摩崖上,成為現存于世的中國古代政府航海祭典的珍貴石刻。


海外貨物運抵泉州港口,陸地交通的后續作用舉足輕重,因此宋元時期泉州曾一度掀起建橋的熱潮。100多座石橋橫跨江海之上,便利了人與貨物的往來流通。其中,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的泉州洛陽橋和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安平橋(即五里橋)影響最大,分別享有“海內第一橋”“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美譽,雙雙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設立市舶司,也就是海關,泉州成為國家級對外窗口,在制度和法律層面上保障中外商人在此做生意的權益。占盡天時地利的泉州如虎添翼,甚多外銷瓷器由泉州郊外的德化、磁灶窯場燒制,外銷鐵器由安溪青陽冶鐵場鍛造。海外貿易的需求激增,還使得泉州成為了中國海船制造中心、紡織業中心以及福建重要的外銷瓷、冶鐵的生產基地。


南宋時期政治經濟中心南移,更多的泉州商船遠航到亞歐非乃至拉美各國。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南宋紹興末,泉州市舶司的收入每年大約在百萬緡上下,約占南宋全部財政收入的近五十分之一。在泉州和廣州、明州(今寧波)這三個當時全國重要港口中,泉州憑借寬松的流通環境和堅實的航運基礎,擁有“三灣十二港”,地位一步步上升。在泉州豐澤區法石碼頭的灘涂下,就曾出土一艘南宋商船,載重相當于700頭駱駝運輸量的總和。


如今,只要翻翻《馬可·波羅游記》《伊本·白圖泰游記》,便能窺知當時泉州港帆檣如林的盛況。


記者:眾所周知“福建是中國古代造船中心”,古代的許多“中國制造”便是從這里走向世界的。如今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就記錄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發展的輝煌一頁,請丁館長為我們講講這所博物館的故事吧。


丁毓玲:中國古代造船技術曾領先世界,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舟船文明。尤其是泉州憑借發達的造船業,在宋元時期與近百個國家有海上貿易往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海交館”)正是一座以反映中國古代海外交通、海上絲綢之路,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經濟、文化交流為主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它以刺桐港的歷史為軸心,通過豐富獨特的海交文物生動再現了我國古代悠久輝煌的海洋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對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貢獻,以及在航海與造船技術方面的許多偉大發明。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海交館工程啟動后,由于缺乏資金,難以建設一座存放大型船模的陳列館。2000年8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得知情況后作出批示:福建是中國古代造船中心,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福建泉州海交館籌建古代船舶發展史陳列館是適合的,有特色,有意義,也有基礎和基本條件。不久后,陳列館動工建設。2001年4月,習近平同志來到海交館考察陳列館建設進展。他在船模前駐足凝視,明確表示:“像這種有特色、有意義的項目應該大力支持”。同年,該館古代船舶發展史陳列館正式開放,成為中國首個全面展示海洋大國舟船歷史和獨特成就的陳列館。


如今,走進海交館,我們可以看到“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灣古船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中國舟船世界”“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陳列館”等固定陳列。在這些展廳中,你還能看到一艘迄今國內發現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宋代海船,數十根木、鐵、石等古代錨具,200多艘中國歷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各個時期的外銷陶瓷器,還有數百方宋元時期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石刻,以及數量繁多的反映海上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等。歡迎大家來我們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打卡”。


記者:今年新春伊始,“源·緣——閩臺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展品中就有來自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收藏的藝術精品,共同詮釋出“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的主題。在陳館長看來,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何會如此引人關注、受人喜愛?


陳偉平:首先,我向讀者朋友們推介一下“源·緣——閩臺藝術展”。這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福建博物院承辦,共展出400多件閩臺藝術作品,涵蓋了戲曲、民藝及工藝美術、文學、書法、美術等多個方面,其中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選送了29件珍貴藏品參展。


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一對清代陶制風獅爺十分引人注目?!帮L獅爺”是閩臺兩地共同的民間信仰,人們相信其具有“鎮風止煞、祈祥求?!钡姆?。這對風獅爺昂首踞坐、雙耳卷曲、四肢遒勁,盡顯“王者風范”。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葫蘆寓意“福祿”。此次參展的葫蘆瓷瓶是2016年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10周年而設計,瓷瓶上的“媽祖福安”四字由祖籍泉州的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親筆題寫,寓意“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坐落于泉州市區西北側,北倚國家級風景區清源山,南靠風景秀麗的西湖公園。館主體建筑采用了中華傳統文化“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閩臺兩地傳統建筑“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共通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


從基本陳列《閩臺緣》到專題展《鄉土閩臺》等,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充分展示了閩臺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歷史事實。


如果您到博物館參觀的話,建議不要錯過主體建筑入口門廳的一幅火藥爆繪壁畫。它高18米、寬9米,是著名泉州籍旅美藝術家蔡國強先生的作品。他以中國人的古代發明——紙和火藥為材料,運用現代藝術演繹海峽兩岸亙古不變而又歷久彌新的文化主題:同文、同種、同根生。這與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主題也高度契合。


記者:作為我國首個獲得“東亞文化之都”稱號的城市,歷史上的泉州又是一座怎樣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國際化大都市?


許穎穎:泉州入選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首個獲得“東亞文化之都”稱號的城市。古代,隨著綿延不絕的海上商貿往來,泉州先民義無反顧地出洋打拼,成為中華文化的早期海外傳播者。與此同時,船來帆往,大批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旅、使者也相繼來到泉州,有些長期定居與當地人聯姻,于是出現了“蕃客”“土生蕃客”“五世蕃客”等。當時, 在泉州城南的晉江沿岸建立了外商聚居區,宋朝政和年間還專門“請建蕃學”,為“蕃商”子女提供就學場所。越來越多的海外蕃商,已然成為泉州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泉南佛國天下少,滿城香氣楠檀繞?!彼卧獣r期,泉州香料交易繁盛,阿拉伯商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出現不少以制香為業的家族。他們購入進口香料,加工成香品后投放海內外市場。當時,泉州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海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贏得了馬黎諾里、伊本·白圖泰、馬可·波羅等旅行家的造訪與盛贊。多元文化在此交融互鑒、和諧共生,泉州當之無愧地成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如今行走在泉州,歷代蕃商帶來的域外文化與本土文化互鑒融通的遺存,俯仰之間隨處可見。位于泉州西街、始建于公元686年的開元寺,其大雄寶殿的飛天樂伎斗拱是以印度迦陵頻伽為原型的。宋元時期,泉州創建了形制仿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清凈寺、世界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存寺草庵。泉州古城出土了眾多13—14世紀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題材石刻。這些留存至今的宗教文化建筑或其構件,為泉州贏得了“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殷切囑托要努力“把福建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窗口”。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泉州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如今呈現出了怎樣的新氣象?


許穎穎:歷史上繁榮發展的海洋貿易,多元文化的匯聚融合,塑造了泉州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長期以來,各民族在這里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開發建設了共有共享的美好家園。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是福建省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尤其是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民營經濟極大地促進了泉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今的泉州市56個民族成份俱全,各族群眾在這座美麗的城市安居樂業、追夢圓夢。2013年,泉州市豐澤區被確定為全省首個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近年來,泉州又進一步擴大鯉城區、晉江市為工作試點,助力各族群眾融入城市生活,共建美好家園,同創美好未來。


“一帶一路”倡議給泉州帶來新的更大機遇。賡續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泉州努力建設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窗口,著力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泉州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之路:“中國鞋都”晉江區陳埭鎮入選全國百強鎮第29名,位居福建省第一強鎮,打造出了“安踏”“特步”“德爾惠”等品牌;永春縣達埔鎮蒲氏后裔從事香料制作和經營,建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香都”;……2020年,泉州市經濟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連續22年位居福建首位。


這些年來,泉州堅持用中華文化凝心鑄魂,連續舉辦“三月三”等傳統節慶活動;積極協辦“福籽同心愛中華”主題展,用傳承千年的德化白瓷技藝展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絢爛多姿。同時,也不斷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讓兩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并進,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


1000多年過去了,無論是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中國著名僑鄉,還是當今“晉江經驗”的發祥地,泉州始終秉承著多元、包容、開放的理念,各民族共建、共學、共事、共樂、共享,凝心聚力、攜手同心建設著“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


未來的泉州,還將繼續向海而生、向海而興,勇立潮頭、揚帆遠航!


記者:感謝三位帶我們走進“海絲”名城泉州的前世今生,感受其無窮魅力。祝福泉州!





作者: 陳偉平  丁毓玲  許穎穎  劉雅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03期

編輯:牛志男 賈天粒  流程制作:韓東峻


出版號:CN11—4606/C 京ICP備15020131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3963號   監督舉報電話:010-58130834? 舉報郵箱:zgmzxmt@163.com
亚洲日韩视频一区二区|日本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亚洲二品区|久久免费精品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