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中國古都學會理事,安陽市城建檔案館館長 安民 采訪者:本刊記者 龍慧蕊
安陽市民文化廣場 吳強軍/攝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閉幕后首次國內考察,就來到了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走進位于安陽的紅旗渠紀念館和殷墟遺址,總書記深情地說,紅旗渠精神與延安精神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倳洀娬{,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安陽,這是一片鐫刻著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沃土??v覽古今,放眼中外,她都足夠耀眼——
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3300多年建城史和348年都城史,殷鄴文化一脈相承,是華夏文明早期發祥中心之一、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殷墟、大運河永濟渠段兩項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甲骨文的發現地;輔助秦國一統天下的商鞅,成為一代梟雄的曹操,寫下《滿江紅》的愛國英雄岳飛,無不將安陽作為永遠的故土;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誕生于此的紅旗渠精神至今為國人傳頌、弘揚;作為新時代新晉“中國航空運動之都”,正引領翱翔藍天的新風尚……
古之安陽,今之安陽,在空間上雖范疇不盡一致,但皆為中原之地、華夏“老家”。如今的安陽是“中華字都”“飛翔之城”,亦是殷鄴故地、中原古城。斗轉星移、悠悠千載,行走于安陽的街頭巷陌,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漳河、洹河、湯河、衛河四水繞城的壯景依舊,這座承載悠久文明、積淀厚重歷史的華夏古都,正靜候我們去探尋“何為安陽”。
記者:“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始創,觀此勝于讀古書”,這些都是郭沫若先生對安陽的贊譽。多年來您深耕于安陽名城古都文化研究,在您心中,何為安陽?
安民:安陽的名城古都文化博大精深,過去的10多年,我利用工作之余編寫了安陽名城古都文化系列叢書,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視角,探尋并試圖呈現安陽古都的輝煌歷史和滄桑變遷,感觸尤為深切。
如今位于豫、晉、冀三省交界處的安陽,自古便是華北平原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殷商以降,安陽先后稱北蒙、殷、鄴、魏郡、相州、彰德,始終是國都大邑、河朔重鎮。自盤庚遷殷后,安陽創造了254年的殷都歷史。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里又成為了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合計都鄴94年。殷都與鄴都合為安陽大古都,留下了殷鄴故地、三臺勝跡、彰德府城等歷史文化名勝。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必然少不了享譽中外的殷墟,即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遺址。
大約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君主盤庚率領子民從“奄”(今山東曲阜一帶)西渡黃河,來到洹水之濱建都立業,史稱“盤庚遷殷”,“殷都”安陽隨之成為古代中國歷史上首個有穩定疆域、長期定居的都城。至今,安陽殷墟也仍然是我國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殷墟,是我們走近安陽、讀懂安陽的一本古書。而“一片甲骨驚天下”的殷墟甲骨文,則作為漢字的源頭傳續至今,成為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漢字體系,推動著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維系著中華文明的精神與血脈。殷商甲骨以龜腹甲和牛肩胛骨居多,主要用于占卜吉兇,溝通人神交流,其內容非常豐富,反映了殷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甲骨文的發現,堪稱信史與傳說、文明與蒙昧的分野。迄今為止,共發現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可釋讀的約1700個,“甲骨學”業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006年7月,殷墟躋身世界文化遺產。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如今,無論是對公眾開放的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是坐落于洹河之畔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和漢字公園,都是古都安陽的亮麗名片。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始終與其厚重的歷史內涵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記者:如您所言,安陽文物考古資源十分豐厚。那么,對這些文物、遺址等的保護研究利用,對于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安民:安陽的人類聚居史,可追溯到大約2.5-1.1萬年前的小南海原始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沿河澤而居,磁山-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在這里均有遺存,它們是漳河、洹河流域中原華夏文明初現的曙光。殷墟考古發掘始于1928年,在此后的10年間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大量甲骨文、青銅器、玉器、車馬坑、制陶作坊、王陵墓葬驚現于世,揭開了商王朝的神秘面紗。安陽后岡三疊層遺址的發掘研究,廓清了仰韶、龍山、殷商文化的三層疊壓關系,證實了早在上古至商周時代就出現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多元一體的文化分布格局,這在中國現代考古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國家即恢復了殷墟考古發掘。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王朝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對華夏大地的影響極為深遠,為世界文明史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安陽商代遺址中發現了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來自南海及印度洋沿岸的海貝和大龜,說明當時這里的商業和交通也很發達,商王朝與周邊地區乃至遙遠的外邦都建立了貿易聯系,往來頻繁。此外,在距殷墟1000多公里之外,江西吉安大洋州遺址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銅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深受商文化影響的青銅禮器,在河北、山東、遼寧、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山西、陜西等地也發現了大量的殷商文化遺存,表明商代的統治區域或已遠遠超過夏代。
“千年古都百回演義,一掬洹水半部春秋?!?/span>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陽時強調,“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文物考古工作大有可為,我們一定進一步發掘、保護好安陽的歷史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闡釋其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助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記者:鄴城為“六朝故都京畿地”,鄴文化是安陽古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鄴文化又是如何以都城營造和建安文學給后世帶來深遠影響的?
安民:鄴城遺址位于今安陽城區東北18公里,為春秋時期齊桓公初筑。戰國時期,魏文侯一度定都于此,西門豹投巫驅陰霾的故事便發生在漳河岸邊。東漢末年,曹操攻占鄴城并以此為王都。隨后,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鄴建都。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王朝的建立者楊堅焚毀鄴城,遷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和民眾至相州安陽城,此后的安陽亦稱鄴。
鄴城由南北相連的兩座城池組成,其中的鄴北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為曹操所營建,其規制和布局在我國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一是最先出現中軸線和對稱布局;二是宮城、官署與民居截然分開,改變了過去宮城、官署與里坊相參的狀況;三是宮城、官署和貴戚所居都集中于北部,改變了“面朝后市”的傳統。鄴北城的規制和布局,對后世隋唐長安城、明清北京城的規劃都有一定影響。鄴南城為東魏、北齊營建,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形狀近似龜形,其北垣即為北城的南垣。
鄴城三臺蜚聲海內外,它們位于鄴城西北,曹魏時期因城基而建,其中曰銅雀臺、南曰金鳳臺、北曰冰井臺。三臺之間有浮橋相連通,巍峨壯觀,氣勢恢弘,演繹過文姬歸漢等許多動人心魄的故事,歷代歌之詠之的詩篇不勝枚舉。鄴城文昌殿之西有銅雀園,亦稱西園,是鄴下文人游樂宴會、飲酒賦詩之所,史稱“西園之會”。
建安時期則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創作繁榮、成就突出的重要時期,期間俊才云蒸、詩人輩出,尤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為代表。他們身處亂世、顛沛流離,對現實生活和苦難有著強烈而深刻的感受,并且在政治上都有一定的抱負,表現出昂揚奮發、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反映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還是抒寫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感慨,又或是表達對建功立業的追求,莫不充溢著慷慨激昂之情。建安文學最鮮明的風格特征是明朗清新、質樸剛健,被譽為“建安風骨”。
近年來,安陽市打造的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頗為引人關注。為世人熟知的一代梟雄曹操,不僅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度龂尽の涞奂o》注引《魏書》載:“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辈懿賱撟鞯脑姼璎F存20多首,大都為樂府體,悲涼慷慨、氣勢豪雄,都是建安文學的典型代表,為后世品讀、研究古體詩提供了重要文學樣本。
記者: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佛教傳播和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階段。當時,“鄴都”安陽在這個進程中占據了怎樣的地位?又發揮出了怎樣的作用呢?
安民: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到魏晉南北朝,鄴都一帶已是寺院林立、高僧云集。著名的寺院有創建于北魏太和年間的天城寺(修定寺的前身);修建于東魏武定年間的寶山寺(今靈泉寺),被稱為“河朔第一古剎”;靈泉寺俗稱“萬佛溝”,佛窟、佛龕超過240座。這些寺、窟的佛像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是石窟造像藝術的重要實物史料。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的小南海石窟,現存三窟,中窟刻有著名高僧稠禪師的線雕像,甚為珍貴。當時,鄴下先后匯聚了慧光、稠禪師、道憑、靈裕、法上、慧遠等眾多著名高僧。據安陽師范學院的馬愛民教授考證,稠禪師是第一個將武術從安陽傳到嵩山少林寺的武僧。由此可見,少林習武之風源自古都安陽。
魏晉南北朝時期,鄴都及其周邊都是各民族雜居的地區。后趙為羯族政權,前燕為鮮卑慕容部政權,東魏為鮮卑拓跋部政權,北齊則是鮮卑化的漢人政權。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年間大力提倡尊儒崇經,推行禮樂教化,進行了一系列漢化改制,涉及語言、服飾、姓氏、婚姻等諸多方面。東魏從洛陽遷都鄴城時,“戶四十萬狼狽就道”(《魏書·常景傳》),其中多數都是鮮卑貴族。在鄴定居的各民族與當地人和諧相處,同耕共織,不斷廣泛交往,極大地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交融。
“殷和鄴都是安陽的前身,安陽繼承殷和鄴成為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東麓的都邑?!敝麣v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認為:“盤庚舍奄就殷,曹操舍許就鄴,石虎自襄國遷鄴,慕容雋自薊遷鄴,高歡舍洛陽都鄴,可見安陽是古代農業最發達的黃淮海大平原亦即‘中原’的中心,所以多次被統治中原的王霸選定為宅都之地?!笨梢哉f,魏晉南北朝時期,建都鄴的各民族政權共同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文明,都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鞏固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明清時期的彰德府古城也是名城古都文化的重要遺存。那么,這座古城具有哪些值得探究的文化蘊涵呢?
安民:位于安陽護城河以內的明清時期彰德府古城,有著彌足珍貴的歷史人文底蘊。它秉承了千年古都的文化基因,枕山襟河,四省通衢,城池格局素有“5門4關9府18巷72胡同18羅漢街”之稱譽,兼具中國北方古城的典型風貌特征。其民居建筑以北方傳統四合院為基調,西風東漸的民國商業建筑存留至今,堪稱“沒有圍墻的建筑文化博物館”。
如今,彰德府古城的護城河與兩處城墻角尚存,城內坑塘水系、街巷肌理仍然延續著古制。古城內文物古跡眾多,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峰塔、高閣寺、彰德府城隍廟和韓王廟晝錦堂,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乾明寺小白塔,還有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三普”不可移動文物250余處。三朝賢相韓琦、明代儒者崔銑、“仁義巷”走出的郭樸、清代循吏許三禮、愛國將領李秉衡、文史大家謝國楨,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等等,都在這里留下了厚重的人文故事??梢哉f,彰德府古城是我們了解、研究明清時期安陽經濟社會發展變遷和人文歷史的重要遺存,是一座值得反復欣賞、探索的安陽文化寶庫。
在安陽古街表演的豫劇小演員 鮑偉/攝
記者:進入新時代,安陽市著力構建“活力古都、出彩安陽”,成效顯著。據您了解,安陽古城保護整治復興都有哪些亮點?您對安陽名城古都文化的創新發展又有怎樣的建議與期待?
安民:如今,安陽生活著漢、回、蒙古、滿、壯、苗、藏、彝等43個民族,是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園。進入新時代,安陽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將古城保護復興、文旅市場培育等納入漢字文化、周易文化和曹魏文化融合發展的大格局中,著力打造文商旅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相交融的文商旅新高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漢字公園、廣益佰年文旅小鎮、安陽文體中心相繼建成投運,可以說亮點頻現。
2018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全省首批15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安陽老城倉巷街、城隍廟—高閣寺、西大街等3個歷史文化街區名列其中,約占安陽古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同年8月,倉巷街保護修復一期工程啟動,秉持“修舊如舊、循序漸進、有機更新、傳續文脈”理念,深入發掘了安陽的糧倉文化、傳統民居、民俗風情、北宋州署園池等傳統內涵,營造了古樸典雅的歷史街區氛圍。2019年春節,修復后的倉巷街驚艷亮相,成為“新春安陽網紅街”。2021年新春,縣前街、西華門街、神路街、鼓樓東街正式開街,各街市的民俗文化展示、市井生活體驗、地方特產薈萃、同樂游園演藝、城隍敬香祈福等活動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安陽市民和各地游客,日均接待超過5萬人次。
令人欣慰的是,安陽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中,注重彰顯名城古都的品質、內涵和特色,注重改善人居環境和配套基礎設施。如今,東南城角魁星樓片區成為了古城文旅新地標,老城居民開始使用集中供暖,城市水系治理引清截污,老城水系恢復自然生態……尤其是后倉湖水清岸綠、夜景璀璨,褡褳湖的睡蓮、蘆葦相映成趣,古韻生香、文商興旺的安陽古城,已然呈現于世人面前。
作為一名熱愛安陽、長期研究安陽的本土學者,我認為傳承保護、創新發展安陽名城古都歷史文化,大致可以從如下元素著眼:殷鄴古都文化;彰顯禮制的明代北方城池營造;城渠相依的防洪排澇智慧水系;文峰高閣眾多文物的秀美風姿;“九府十八巷”蜿蜒曲折的街巷格局;清末民國彌足珍貴的歷史建筑遺存;城隍、府署與非遺民俗市井生活;古往今來的名人軼事;光榮革命傳統和新中國的紅色印記。
這些有形和無形遺產,都是安陽頗具特色、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數千年歲月積淀凝結成的城市標簽,我們要在古城保護整治復興中將它們傳承延續、發揚光大。只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安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無窮魅力一定會得到更充分地彰顯,其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必將轉化為新時代安陽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內生動力。
記者:感謝您帶我們品讀安陽的古與今,感受她的非凡魅力!祝福安陽!
作者:安民 龍慧蕊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03期
編輯:張昀竹 賈天粒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