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音樂是什么樣的音樂?這是一個并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如果以有著確鑿考古實證的河南舞陽賈湖骨笛作為中國音樂的肇起,那么在長達八九千年的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夏大地上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各族人民,在漁獵農牧的勞作中、在婚喪嫁娶的儀式中、在刻骨銘心的愛情中、在生老病死的苦樂中,創作出的那些如星芒般璀璨的音樂,就是中國人的音樂。這些音樂照拂著中國人的一生,也滋養出中國文化的韻味。中國人世代生活在音樂里,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無論金戈鐵馬還是古卷清風,總有一種音樂能夠直抒胸臆、暢達天地。
中國音樂的形式體裁紛繁復雜,內容包羅萬象,加之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累世傳承,更讓中華音樂文化浩如云海,橫無際涯。如此,要寫一部《中國人的音樂》,首先必然面臨海量音樂素材的艱難取舍。
田青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人的音樂》中,提出用一個“和”字來概括中國音樂。他認為“和”字不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最高體現,也是中國人和中國音樂的最終追求。以“和”字統領全局,彰顯出其對中華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田青先生執妙筆點染江山,將中國人的音樂長卷徐徐鋪展,時而煙波浩渺,時而驚濤拍岸,濃淡疏密恰到好處,布局謀篇不落窠臼。從點亮中華文明第一線曙光的賈湖骨笛,到承載春秋禮樂輝煌的曾侯乙編鐘;從“呼吸吐納皆是情”的口弦與笙管笛簫塤,到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互鑒的樂器代表琵琶;從書齋里孔子教化人生的古琴,到無錫街頭瞎子阿炳懷抱的二胡;從中國最古老的唐宋音樂遺響南音,到今天仍喧鬧在鄉間田野的民間器樂;從“茫茫九派流中國”的古箏,到“此曲只應天上有”的佛樂道曲,……《中國人的音樂》選取足以代表中國音樂氣度和風骨的樂器與器樂,史中有器,器中有曲,曲中有情,情中見人,將八九千年以來的中國音樂故事從容道來。
中國傳統音樂也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小宇宙、大格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田青先生在此書中布局謀篇的重要考量,于方寸之間縱橫天下。中國人的音樂,是由各時期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和譜寫的。從春秋戰國時期《詩經》里的305首民歌,到“千首宋詞萬首歌”的詞曲盛況,再到如今仍廣為傳唱的無以計數的各民族民歌,正如田青先生書中所寫,中國民歌在世代傳唱中“成為我們民族的基因,我們民族精神的根與魂,也成為了我們民族、地域的一個標識”。
在《中國人的音樂》一書中,黃河上的老船夫、走西口的漢子、繡荷包的妹妹、向天而歌的盲人歌手,他們過著各自的生活,想著各樣的心事,唱著不重樣的曲調。翻開書頁,你能聽到內蒙古大草原上的長調和呼麥,絲綢古道上維吾爾木卡姆,彩云之南、茶馬古道上彝族的海菜腔,大山深處貴州侗族的多聲部民歌,白山黑水間朝鮮族的阿里郎,世界屋脊上的藏族拉伊,……這些民歌被大自然和各族人民所創作所塑造,如跳動的音符,共同匯聚成中華民族美美與共的輝煌合唱。
歷史曾給中國音樂留下豐厚的饋贈,到了近現代,一種新音樂在中國興起?!吨袊说囊魳贰愤x取學堂樂歌、國歌、大型音樂作品、鋼琴中國作品、小提琴中國作品、革命電影插曲、中國歌劇這七種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類型為引線,將中國新音樂的前世今生、代表樂曲和代表人物勾勒成像,連珠成串。誠如著者指出,“一百多年來,中國的新音樂從單純照搬、引進、學習、模仿,到逐漸成熟、創新發展,中間經過排斥、抵制、崇拜、全盤西化等不同觀念的斗爭,終于在大量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新音樂健康發展的道路,那就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敞開大門、擁抱未來?!边@是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精辟總結,也是對中國音樂未來走向的期許。
《中國人的音樂》不僅關注音樂,更關注音樂背后的人,強調音樂中人的作用。著者篤信“音樂,是人創造的,是人聆聽的,是人的情感與思想的凝聚與升華。因樂可知心,因樂可知人,懂得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國?!睍袑懙叫涡紊娜?,古人、今人,歷史典故里的人、現實生活中的人,廟堂上的人、鄉野間的人,作詞的人、譜曲的人、演奏的人、唱曲的人,臺上的人、臺下的人,林林總總。中國人的音樂里有中國人的百態人生,因為有人,所以有生活,有真情。由此可見,著者深深地了解中國人的音樂,這些音樂鮮活生動,絕不僅存于高闊的廟堂或學者的書房里,而是傳承在每一代、每一個中國人熱氣騰騰的生活中。
長久以來,田青先生不但深耕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還積極投身到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實踐中去。他在賽事評委席上為“原生態唱法”據理力爭;在各大院校為優秀民間歌手奔走宣傳;在“古樂”真偽之爭的法庭上為學術尊嚴申辯;在趕往非遺扶貧項目的考察路上風塵仆仆。因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責任感,這些年他一直在路上。一次次的奔赴讓他擁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他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進書里,也將身體力行中的所悟所感與讀者分享。
如今,田青先生在從心之年把目光投向大眾,將大半生關于中國音樂的思考和深刻的專業知識相融通,捂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音樂故事,讓盡可能多的中國人了解自己的音樂,也讓世界能更好地了解中國人和中國音樂。這本《中國人的音樂》以“和”為心,以“多元一體”視野下的26個音樂主題為骨,以36首經典樂曲和與之相關的豐富人物為血肉,既貫通古今、兼顧雅俗,又橫跨南北東西,融合各民族特色,將中國音樂這個有心、有骨、有血、有肉的巨像塑立起來。而著者幽默、犀利的文風和深厚的筆力,又讓原本嚴肅的學術話題變得有滋有味、有花有月、有風有刀,重正史也有野趣,讀來酣暢親切,久久回甘。
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虛心學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充分實現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努力創造無愧于新時代和人民的新音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貢獻音樂和音樂人的力量。這,或許正是著者踏遍千山之后撰寫此書的緣起和初心吧。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作者:都本玲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03期
編輯:王孺杰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