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至1959年4月,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今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組織開展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這是一場調查覆蓋地域廣、參與人數多的大調查。來自我國各院校和研究機構的上千名調查者,走村進寨,深入調查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等,并撰寫相關考察報告。
對于音樂家來說,這無疑也是一個“觸目見琳瑯珠玉”的好機會。中國音樂研究所派出專人參與,費時8個月,寫出數篇調查報告。曉星、吳毓清參加內蒙古組,撰寫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等民族的文學藝術調查報告。趙寬仁、楊友鴻參加云南組,撰寫彝族、白族、佤族等民族的文化藝術調查報道。簡其華、郭瑛參加新疆組,先后深入烏魯木齊、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撰寫了《維吾爾族文化藝術調查》《哈薩克族民間藝術調查》《錫伯族的音樂》《塔吉克族的音樂》《塔塔爾族的音樂》等考察報告。上述調研報告均收錄于《1958年少數民族文藝調查資料匯編》(上、下冊)。毛繼增則赴西藏參加調查,記錄了藏族歌舞堆榭(即堆諧)和古典歌舞囊瑪,同時編著出版《西藏民間歌舞:堆榭》《西藏古典歌舞:囊瑪》。
1958年-1959年、1962年-1963年,簡其華先后兩次深入新疆考察,撰成《哈薩克民歌》一書。其后,王曾婉于1977年對該書予以補充。他們的這本著作成為上世紀哈薩克族民間歌曲搜集、整理、研究的代表作。在該書前言中,簡其華、王曾婉對哈薩克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和曲式結構進行了介紹,“阿肯對唱”第一次出現在了書本上。
1962年9月-1963年3月,簡其華、毛繼增再赴新疆考察伊犁、哈密兩地的木卡姆以及流傳于伊犁的民歌套曲、鼓吹樂(嗩吶與納格拉鼓)、哈薩克族民歌和冬不拉等,并出版了《北疆木卡姆》《新疆伊犁維吾爾民歌》《新疆維吾爾歌舞賽乃姆》《新疆伊犁鼓吹樂》《哈薩克民歌》等書籍。
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就開啟了對各民族音樂資源保護、發掘的工作。1951年文化部派萬桐書、劉熾等組成木卡姆整理工作組,對當時唯一能夠演唱全部十二木卡姆的維吾爾族藝人吐爾地·阿洪做搶救性錄音。經過6年的錄音、整理、記譜、編輯,《十二木卡姆》一書于1960年正式出版,其中包括古典敘述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曲、即興曲等340余首。這是對維吾爾族古典音樂的第一次完整記錄。
1957年春夏之際,何蕓、簡其華、張淑珍、余舍文等赴貴州臺江、丹寨等地采錄苗族民歌和蘆笙音樂,后編輯出版《苗族民歌》《苗族蘆笙》兩本書。
1962年初,簡其華、毛繼增前往云南,對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的音樂進行調研。簡其華撰寫了《云南民間音樂采訪記錄》,毛繼增則完成了《白沙細樂調查報告》。
……
這些關于少數民族音樂的持續考察研究,從一個側面描繪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壯麗景觀,為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的民族音樂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也為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各民族音樂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本文主要內容節選自《中國傳統音樂考察報告》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張振濤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03期
編輯:張昀竹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