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演奏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用閩南語演唱,是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它廣泛流傳于福建泉州、廈門、漳州等地,也隨著閩南人的腳步,傳播至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以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正所謂:“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009年,南音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音樂曲由50套帶唱詞的“指”、15套純器樂曲“譜”以及上千首帶唱詞的散“曲”構成,海內外南音人將這些樂曲視為珍寶,齊心合力傳承弘揚。本世紀初,清代《清刻本文煥堂指譜》和《袖珍寫本道光指譜》面世之時,人們發現當代南音人傳承的樂曲竟與幾百年前高度一致。
南音不絕,一脈相承。各地南音傳人都尊崇五代后蜀后主孟昶為祖師,稱其為“孟府郎君”“郎君大仙”。海內外各大南音組織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二及八月十二,都要祭拜祖師。
南音的傳播地域廣泛,各地南音人出于共同的鄉情和藝術追求,往來密切,親如一家。廈門“集安堂”南音社成立于1882年,早期成員來自泉州的安溪、安海、惠安、南安等地,“集安”之名即由此而來。而菲律賓著名的南音社團——長和郎君社,則成立于清嘉慶年間,迄今已傳承200多年歷史,最初正是由泉州僑胞陳錦戈發起創立。
南音人之間互稱“弦友”。弦友拜訪南音館閣,需要先拜過館內供奉的祖師神像。每當舉行重大活動,如館閣成立周年慶典、南音大會唱等,皆廣邀海內外南音人共襄盛舉。泉州市的200多個民間南音組織,也一直弦歌不輟地守護著這一文化瑰寶。
隨著時代的發展,南音人做出了許多創新嘗試。
泉州南音傳承中心(原泉州南音樂團)和廈門南樂團作為南音界的兩大專業社團,不斷有新作問世。前者代表作品如打擊樂合奏《賞春》、舞臺劇《闊真真》,后者代表作品如大型南音樂舞《長恨歌》、舞臺劇《文姬歸漢》等。我國臺灣地區的“漢唐樂府”和“心心南管樂坊”的創新作品也廣獲好評,如結合了南音與梨園科步的《艷歌行》,以及現代歌劇《羽》《葬花吟》等。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創作了融合音樂、戲曲、光影等元素的《九歌·意象》等。近年來,這些作品都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初,福建的南音藝術家出訪菲律賓時驚訝地發現,當地一些華裔青年雖然日常交流不會說漢語,但是唱起南音時咬字吐音卻是地道的泉州腔,他們的父輩也希望他們把最純正的南音傳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南音其實并非土生土長的閩南音樂,而是來自中原地區,曾與宮廷貴族音樂密不可分。歷史上中原人多次大規模遷徙入閩,也帶來了中原的文化藝術。尤其是唐末王審知和北宋趙氏皇族,隨同他們而來的宮廷貴族文化中,音樂自然是不可少的。正是這些中原音樂促進了南音的形成。
南音總給人以典雅、高貴、精致之感。南音之美,亦與中原文化源頭息息相關。演唱時,歌者持拍板居中,琵琶、三弦為一組,位居歌者右側;洞簫、二弦為一組,位居歌者左側。這種組合方式,與漢代“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如出一轍。南音所用的琵琶和拍板非常古老且獨特,其型制和奏法都與敦煌壁畫中自北涼以來頻頻出現的橫抱琵琶、自隋始見并于中唐后頻繁出現的拍板,以及《韓熙載夜宴圖》中所繪的琵琶和拍板極為相似。另外,南音唱詞所唱內容多出自宋元雜劇、明清傳奇等戲曲故事,所用曲牌多來自歷史傳承,如【皂羅袍】【鎖南枝】【梁州序】【集賢賓】【駐云飛】等。南音祖師孟昶及花蕊夫人推崇曲子詞,《花間集》共收錄包括花蕊夫人作品在內的曲子詞500首。敦煌藏書中有一本《云謠集》曲子詞,學界認為與西蜀曲子詞一脈相承。而廣泛流傳于甘肅地區的曲子、曲子戲,其淵源可追溯至敦煌曲子詞。如此看來,南音曲子與五代曲子詞有著某種聯系,而為曲子伴奏的三弦、四頁瓦、碰鈴等樂器也皆見于南音樂隊,齊聲合鳴,音韻相連。
古老獨特、底蘊深厚的南音,無愧為“中國傳統音樂活化石”。進入新時代,各地南音人攜手非遺傳承保護、創新發展,讓這一中華民族音樂藝術不斷煥發新活力!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陳燕婷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03期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