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文化
宅茲中國 天地溫洛——關于洛陽古城的對話
2023-03-02 19:29


8月18日,市民在位于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參觀西周早期著名青銅禮器——何尊.jpg

市民在國家博物館參觀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何尊


受訪者: 河南大學副教授、河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郭勝利


采訪:本刊記者 劉雅


最早的“中國”在哪里?


“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源于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上的一句銘文,這是“中國”一詞目前所見的最早出處。何尊銘文記述了周成王滅商與營建洛邑都城的史實,其中“中國”是指地理概念的方位詞,意為“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區”,具體指如今黃河南岸的洛陽地區。此“中國”,也隱含了當時的天地意識和國家觀念。


從此,洛陽不再僅僅是一座城池。


中華民族歷史上,洛陽書寫出了一段段濃墨重彩的篇章。自夏王朝起,13個朝代曾在此建都。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王者之都、絲路重鎮、國色牡丹、白馬東漸、龍門伊闕……洛陽匯聚萬千氣象,造就了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交融、東西方文化互鑒、市民文化與皇家文化同息的顯著特征。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至今,河洛大地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核心區域,一直是其重要基點之一。2022年9月,國家文物局公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以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重要考古新進展,為揭示史前與夏商城址建制和文化發展脈絡再添新證,將中華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更深入。


從地圖上看,洛陽之南為外方山、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通幽燕、達江淮,正處于華北平原和秦嶺交界處,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那么,在這片古老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曾經呈現出了怎樣的情形?洛陽的歷史文脈如何昭示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近日,記者就此對話河南大學副教授、河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郭勝利。


記者:“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彼抉R遷在《史記》中做出如此的山河論斷?!叭魡柟沤衽d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司馬光在《過故洛陽城》中寫下的千古名句,更為洛陽定位了顯赫的歷史坐標。如今的我們,該如何品讀“天下之中”的洛陽?


郭勝利:洛陽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河之北,謂之陽。洛河,給予了洛陽的名字。黃河中游南岸的伊洛盆地,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這里氣候溫暖,水系發達,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環繞,自古就有“五水繞洛邑”的說法。溫和的天然條件,適宜古代先民繁衍生息,更滋養了這里的文明。


自西周始,洛陽作為“天下之中”的概念被提了出來。1963年,陜西寶雞出土的青銅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閃耀于世。此“中國”雖只代表地理方位,但已體現出周王朝統治者的治國理念,也標志著早期“中國”概念即將逐漸形成。


自古河洛帝王洲。夏朝之后,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河洛地區長期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河洛文化處于各地域文化的中心地位,輻射四方,同時也融合了夷、狄、胡、蠻等不同地域的文化。


俯瞰洛河沿岸,一字排開的夏都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舉世罕見,人稱“五都貫洛”。夏商周先后建都河洛地區,由此真正開始了洛陽王者之地的歷史。二里頭遺址可以一窺古代皇家建筑雛形,方正規制、天圓地方,標志著早期國家形成和王權政治的確立。建成于3000多年前的商都西亳,左祖右社、前殿后寢,宮城居于中軸的城郭體制,體現了“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理念。繼東漢劉秀定都洛陽之后,曹魏、西晉、北魏相繼建都于此。漢魏故城承接秦漢遺風,北魏洛陽城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都城,其都城形制被隋唐長安城、明清北京城以及日本京都等效仿,建筑風格影響至今。


建筑學家宇文愷為隋煬帝營建了洛陽城,宮城穿過洛水,外郭城定鼎門延伸至龍門,蘊含著天地之間呼應互動的哲理。應天門是隋唐時期洛陽作為都城的重要見證之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大典的場所。向北望去,高大恢弘的明堂、天堂映入眼簾。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唐代武周時期“神州大地之都”洛陽的地標性建筑,也曾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木質建筑,亦為中國建筑巔峰之作。


洛陽也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余杭(今杭州),全長2700多公里,成為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記者:“伽藍寺聽雨聲,盼永恒”“而青史豈能不真,魏書洛陽城”……周杰倫的國風歌曲《煙花易冷》講述了一段塵封在北魏時期洛陽城的愛情故事。凄美動人的歌詞典故,正源于北朝文學雙璧之一的《洛陽伽藍記》(另一為酈道元《水經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一統北方,洛陽城迎來空前繁榮,一時文物典章極為可觀。您能給我們描繪一下當時洛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景嗎?


郭勝利:洛陽見證了13個王朝的興衰更迭,曾是爭奪征戰的前沿,更是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地區。其中,尤以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盛。這位23歲的年輕帝王剛在“王者之地”“中原渡口”站穩腳跟,便做出壯懷激烈之舉——全面漢化,將各民族“擺渡”進入了新的大融合時代。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詔,廢除源自拓跋氏早期塞外的傳統西郊祭天儀式,在今洛陽伊濱區李村鎮南宋溝村建圜丘,改用中原的南郊祭天模式。次年,北魏禁穿胡服,改穿漢式服裝,尤其在朝官員必須穿戴以中原傳統官服為樣板的“冠服”。同年(495年),“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以中原漢話為官方語言,以洛陽口音為漢話標準發音。此后隋唐時期語言上從“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發展到中原官話,應該說是孝文帝改革為其奠定了基礎。


496年,孝文帝又將多達110余個胡人家族的復姓改為漢式單姓,改皇室拓跋氏為元氏。此外,遷洛胡人均改籍貫為洛陽,并且“死葬河南,不得還北”。同時大力鼓勵鮮卑人同漢人士族通婚。


民以食為天。飲食既是人生存之必須,也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魏晉之時,受北方游牧民族發達的畜牧業影響,中原地區的飲食結構、烹飪方法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為解決南朝投奔人士的飲食需求,北魏官方特意在洛水南設立四通市,販賣魚蝦河鮮。正如當時京師流傳的“洛鯉伊魴,貴于牛羊”等說法,魚類飲食烹飪之法由此大行于河洛之間。


正是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的全面融入,最終奠定了北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我們可以從《洛陽伽藍記》的記述中一窺其貌:“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則。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記者:2000年,作為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如今,人們透過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仍可以觸摸歷史的變遷,感受當時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一代雄風。在您眼中,龍門石窟是什么樣的?


郭勝利:伊河兩岸,數千座大小窟龕參差錯落、氣勢宏大,讓人不禁發出“誰窮造化力,空向兩崖看”的慨嘆。


龍門石窟興于北魏,盛于唐朝,止于宋代,歷數百年時光雕刻而成,集中展現了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它的風格既承接了古印度石窟藝術,又繼承了云岡石窟中期的特征,是不同時期外來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互鑒的集大成之作。


現分別收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市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北魏孝文帝禮佛圖》《文昭皇后禮佛圖》,就是來自于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的浮雕。浮雕中氣度不凡的孝文帝與文昭皇后盡顯高貴尊榮。人物衣冠發式和傘蓋等禮儀制度,不僅表現了中華文化與外來佛教藝術的融合,也反映出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政策已取得顯著成果。


龍門石窟造像受漢化改制和南朝士族文化影響,變貼身緊袖為寬袍大袖,大多呈現“秀骨清相”“褒衣博帶”、瀟灑飄逸的中原本土風格。無論人物形象還是衣冠,都能看到佛教漢化的明顯痕跡。尤其是唐朝佛教藝術擺脫魏晉時期的宗教神秘特色,展現了世俗化、本土化、中國化的趨勢。石窟佛像逐漸向中原人的面貌靠近——菩薩造像都長著一張東方面孔,身穿獨具特色的大唐服飾;雕刻的飛天體型豐滿,腹部微微隆起,服飾裝飾較少,裸露部分較多,其面容、發型、體態都如熱情浪漫的唐代宮廷舞女,具有典型的本土化特征。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更是以女性形象出世,面型圓潤、端麗祥和、頭部俯視,與信徒仰視目光交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她似乎都在注視著你,看著人間的蕓蕓眾生。


各朝各代開窟造像只為祈福感恩,鮮卑、匈奴、羯、氐、羌、柔然、高車、突厥、回鶻等民族都在龍門石窟鐫刻下心愿?;馃吹娜A麗浮雕中,道教尊神也與佛陀同樂。北魏窟龕造像的裝飾紋樣還出現了犍陀羅和秣菟羅等外來元素;賓陽中洞門雕刻的柱頭帶有明顯的希臘“愛奧尼亞”式痕跡;西山的小龕上留存著十字架雕刻,反映了唐代洛陽城里景教的活動。龍門石窟把希臘、印度、波斯和中華文化融合到一起,集文化、藝術、政治、民族、宗教諸多元素于一身,不斷交流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石窟藝術。


記者: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宮夜宴》火遍全網,傳統文化再次成功“破圈”。洛陽作為文化之都,唐代詩人曾用“洛陽家家學胡樂”,描繪胡漢文化交融的繁榮盛況。那么,《唐宮夜宴》展現了怎樣的大唐文化IP密碼?


郭勝利:1300多年前的某個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設宴,一群體態豐腴的美女在赴宴表演途中發生了不少趣事。這便是《唐宮夜宴》創作靈感的來源,脫胎于1959年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樂舞俑。


《唐宮夜宴》生動地再現了盛唐時期,洛陽文化高度發達的盛況。這其中,離不開胡漢交融的助推作用。隋唐洛陽作為陪都,一些西域胡人來此定居。洛陽周邊的新安、偃師等地也有大量胡人活動。他們不遠千里來此從事貿易活動,將香料與奇珍異寶運到中原地區,再將這里的絲綢、茶葉輸送到西方。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樂舞俑、胡人俑等出土文物,都體現了洛陽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匯聚交融的燦爛輝煌。


“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一時之間,洛陽百姓將研習胡樂視為風尚,糅合西域與中原音樂風格的宮廷樂舞《霓裳羽衣曲》廣為流傳。


隋唐時期,來自西域以及印度、波斯等地的服飾也盛行于河洛。唐代劉肅《大唐新語》記載:開元初,宮人馬上始著胡帽,就妝露面,士庶都去效仿。胡服成為一種時尚,得到達官貴人乃至平民百姓的喜愛。白居易則對以胡裝為主的“時世妝”有過如此描繪:“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


我想,白樂天詩句里的形象,大抵就是如今《唐宮夜宴》小姐姐的“原型”吧。


記者:洛陽古城東面,一片郁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安臥著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奥尻杻晒喷?,東西相和鳴”,說的正是洛陽八景之一“馬寺鐘聲”。月白風清之夜,白馬寺的僧人撞擊大鐘,25公里外的洛陽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應聲而鳴,遙相呼應。時至今日,為何“馬寺鐘聲”依舊余音繞梁?


郭勝利:佛教從印度一路東來,以白馬寺為起點,逐漸扎根中國并繼續東傳,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相傳,漢明帝夢見金人自西方而來,于是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公元67年,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直赴洛陽。


從此,佛教傳入中華大地。次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八隆弊衷醋浴傍櫯F寺”,后來“寺”便成了中國寺院的泛稱。


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的建立標志著中華文明對佛教敞開了懷抱,佛教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洛陽,也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佛教雖起源于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后,河洛至江漢均是“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隨著篤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石窟和佛寺一度成為古都洛陽動人的風景。


走進白馬寺,寺院中軸對稱,從前到后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主體建筑,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山門不遠處有一座式樣獨特的齊云塔,是中原地區的金代古建筑之一。立于白馬寺山門東側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為元代遺存,元太祖忽必烈曾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并由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文于碑。


眾覽全世界,白馬寺還是唯一兼容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長期以來,白馬寺秉持自信開放的傳統,積極與各國佛教界開展交流合作,與各種文明展開對話,充分展現了兼收并蓄、互鑒交融的中華文化風范。也正是因為如此,“馬寺鐘聲”響徹千年,依舊悅耳動聽。


記者:據說每年金秋,洛陽都會舉辦河洛文化旅游節。從伊河畔的龍門山色到人頭攢動的十字街夜市,從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應天門3D投影燈光秀到古色古香的洛邑古城……一幅人間煙火、大美洛陽的畫卷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前來打卡。請問,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洛陽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方面展現出了怎樣的新時代新風貌?


郭勝利:這些年來,洛陽市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著力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融入生活、融入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例如,在洛邑古城引入汝陽劉毛筆、唐三彩、牡丹瓷等200余項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業態,還把傳統非遺與年輕人喜歡的娛樂方式等相結合,給游客帶來新的非遺體驗。至今,洛陽已成功舉辦26屆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12屆洛陽海峽兩岸關公文化論壇,2021年又成功舉辦澳門國際當代插畫大賽五屆精華大展,2022年承辦豫臺經貿洽談會暨兩岸裝備制造中原論壇。此外,成功申辦第33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不斷深化“客家祖根地”品牌影響力,助力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為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作出貢獻。


洛陽市如今生活著46個民族,各族群眾手足情深、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些年來,洛陽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充分挖掘厚重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了一批主題鮮明、特點突出、亮點紛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公園、展館和教育實踐基地,洛陽市瀍河區和瀍河區金家街社區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呈現新氣象。


記者:“自入秋來風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一千多年前,白居易登臨洛陽城樓,這首《五鳳樓晚望》吟誦出了神都風采。新時代里的洛陽正是“最好今朝”,守正創新,繼往開來,續寫著新的歷史傳奇。謝謝您的分享。





作者:郭勝利  劉雅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1期

責編:龍慧蕊  流程制作:韓東峻





出版號:CN11—4606/C 京ICP備15020131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3963號   監督舉報電話:010-58130834? 舉報郵箱:zgmzxmt@163.com
亚洲日韩视频一区二区|日本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亚洲二品区|久久免费精品频无码